3月

與孩子同行

 

早前不斷聽到有關學生輕生的報導,實在令人歎息,同時亦一再提醒為人父母的我們,在繁忙勞碌的生活裡,亦要不忘多關心孩子的情緒。父母除了用「聆聽」、「擁抱」及「鼓勵」等方法發放關懷訊息外,亦可以多留意孩子的情緒,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,讓孩子知道有人陪伴自己、理解自己。筆者在此分享以下文章,讓家長多瞭解一些孩子因憂愁悲傷情緒而有的行為變化。

 

學生自殺已經響起警號,我們不應該繼續過份追求成績,而應該增加注重兒童的情緒需要。

憂愁是人天生便有的情緒,特點是思想負面,對自己和別人都缺乏信心,對自己的將來缺乏希望。類似的情緒還包括:不開心、傷感、悲傷等。愁緒會影響我們的身體感覺,例如:疲倦、感到肚痛、腰痛、頭痛等各種痛症。愁緒也影響我們的行為,例如:哭、沉默、不參與平時有興趣的事、專注力不足、社交退縮等。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」,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,例如: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、失去重要的人或物件,便會感到不開心,即使理智上想開心,有時卻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。

有些成年人誤以為兒童思想未成熟,不會有憂愁或悲傷,情緒是與生俱來,即使思想未成熟的兒童,也能感受情緒,有時比成年人更加敏銳,只是兒童未必能運用言語表達情緒,悲傷的兒童也不像憤怒的兒童般易發脾氣,因此兒童的悲傷情緒較容易被忽視。

 

如果兒童有憂愁悲傷情緒,兒童會有以下的行為改變:

1. 哭、悶悶不樂、很少笑

2. 睡眠問題,失眠或常常睡

3. 無胃口或變得很想吃

4. 對平時有興趣的活動和事物,變得無興趣

5. 疲倦,提不起勁

6. 社交退縮

7. 較沉默

8. 說一些負面的話,覺得自己不好或別人不好

9. 情緒低落

10. 留意不開心的事,即使有好事發生,都會「但是…」

 

如果兒童有上述的情況,家長要留意,但無需過份緊張,要先注意兒童的憂愁程度,針對程度幫助兒童從憂愁中走出來。如果兒童遇有不如意的事而感到不開心,是正常的反應,家長應該告訴兒童,留意兒童不開心,鼓勵兒童把事情說出;如果兒童不懂說,家長無需迫他們,要讓兒童感受到家長明白、接納和關心他們,切忌令兒童為了回答家長的問題再添加壓力,也不要令兒童誤會不開心是自己很有問題。家長宜多些陪伴兒童,一起玩一些兒童喜歡的活動或遊戲。一般而言,兒童過幾天便會回復開朗。

如果兒童的愁緒在家長的鼓勵和安慰後仍持續一般較長的時間,家長便要多加注意,如有需要,便應找專業輔導。

此外,有些情況,兒童悲傷時間較長也是「正常」的,例如:遇到親人離逝、父母離婚、患上較嚴重的疾病等。如有這些情況,筆者建議家長找專業輔導幫助兒童。對兒童來說,父母的接納和關愛,無其他人能代替,有了這些養份,兒童較容易和「阿愁」和平共處。

資料來源: http://goo.gl/UXiMoy 回應近期學生自殺的問題—如何處理兒童的憂愁情緒
<美國註冊遊戲治療師、註冊社工、「情緒教室」計劃經理岑穎忻>

學生輔導員
2016年3月份分享文章

仁愛堂田家炳小學Y.O.T. Tin Ka Ping Primary School
訪客人次:12727521
地址:新界將軍澳唐俊街3號Address : No.3 Tong Chun Street, Tseung Kwan O., N.T.
電話(Tel):2457 1302傳真(Fax):2246 3506© 2024 版權所有
Powered By Friendly Portal System 10.32